大肠恶性淋巴瘤包括原发于肠道的结外型淋巴瘤及其他部位的恶性淋巴瘤在病程中累及胃肠道的继发性病变,原发者起病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常因延误诊治而预后不良。好发于淋巴组织较丰富的回肠末端和盲肠,其次为右半结肠。分布特点可以呈局限性,但一般较癌累及范围广。
大肠恶性淋巴瘤包括原发于肠道的结外型淋巴瘤及其他部位的恶性淋巴瘤在病程中累及胃肠道的继发性病变,原发者起病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常因延误诊治而预后不良。好发于淋巴组织较丰富的回肠末端和盲肠,其次为右半结肠。分布特点可以呈局限性,但一般较癌累及范围广。
大肠恶性淋巴瘤的病因不明,可能与辐射、化学致癌、毒素等因素有关。
1、病毒
EB病毒感染,导致免疫功能抑制,癌基因被激活,B淋巴细胞恶性增殖。
2、免疫抑制
淋巴瘤的发生与免疫抑制有相关性。免疫抑制药对淋巴瘤的发生也有影响。
3、环境因素
杀虫剂、农药、药物、油漆、原子弹辐射、接受放射及化学治疗、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因素均可导致淋巴瘤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
大肠恶性淋巴瘤常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如膀胱和前列腺等邻近组织,引起尿频、尿急和排尿困难。侵及骶前神经丛,出现骶尾和腰部疼痛。还可以向远处转移到肝脏,引起肝肿大,腹水,甚至恶病质等表现。晚期可并发肠套叠、肠梗阻以及其他脏器受累的相关症状与体征。
常见的临床症状有恶心、呕吐、体重减轻、腹痛、腹部包块、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肠梗阻、肠套叠、肠穿孔所致急性腹膜炎。少数患者因早期症状不明显而延误治疗。临床上可分三型:
1、弥漫型
以浸润为主,肠壁弥漫性增厚、变硬,病变肠段失去光泽,肠腔狭窄,蠕动消失,黏膜内可见增厚的皱褶,也可呈弥漫性结节状改变,表面糜烂或浅表溃疡,类似于浸润癌,累及范围大。
2、息肉型
肿块呈宽基、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息肉样肿块,也可呈多发性半球息肉,类似良性淋巴样息肉病,表面光滑,色白,局部浸润增厚,结肠袋半月襞消失,局部僵硬,蠕动消失。
3、溃疡型
可呈恶性溃疡特点,也可表现为良性溃疡,溃疡平坦表浅,表面白苔,周堤平坦等。有一种肠外肿块型,由内向肠腔外生长,肿块可压迫肠腔使其狭窄,黏膜面正常。
由于目前尚未完全发现大肠恶性淋巴瘤的明确病因,因此,本病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治疗是本病防治的关键。减少环境污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机体的某些慢性炎症性疾病及时治疗、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不仅可能减少淋巴瘤的发病率,也是减少其他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共同原则。
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是纤维结肠镜检查,阳性率高。在内镜下高度怀疑恶性病变者,活检病理有时有炎性细胞浸润,未见肿瘤细胞。可能与取材过浅、组织太小、组织钳夹时挤压等因素有关。大肠恶性淋巴瘤在组织学上具有一定的特征,取活检时除黏膜取材外,还应夹取黏膜下组织。
膳食中应注意多吃些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白菜、萝卜等绿叶蔬菜,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可刺激肠蠕动,增加排便次数,从粪便当中带走致癌及有毒物质。如果大肠恶性淋巴瘤向肠腔凸起,肠腔变窄时,就要控制膳食纤维的摄入,因为摄入过多的膳食纤维会造成肠梗阻。此时应给予易消化、细软的半流食品,如小米粥、浓藕粉汤,大米汤、粥、玉米面粥、蛋羹、豆腐脑等,这些食品能够减少对肠道的刺激,较顺利的通过肠腔、防止肠梗阻的发生。
大肠恶性淋巴瘤宜采取以手术和全身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综合治疗方案的原则:
1、结肠根治或肿瘤切除术后行全身联合化学治疗,加早期多药化疗(化学疗法)。
2、病变广泛者,姑息性结肠肿瘤切除术后,再行全身化学治疗。常用化学治疗方案有: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R-CHOP(美罗华+CHOP)、MACOP等方案。
3、淋巴瘤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高,适用于局限性病变和区域淋巴结的治疗,放射治疗受限于小肠和结肠放射治疗后的并发症。因此,适合用局限病变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