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的另一面

作者:妮妮宝贝1123  时间:2015-04-12 22:33:34  来源: 大众养生网

大多数人都知道,黄芪是日常生活中养生的补气良药,具有补中益气、固表利水、托疮生肌等功效。但是,我们也常听别人这样说:“是药三分毒。”黄芪虽好,但是也存在着副作用。在下面的介绍中,相信你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黄芪。在真正了解黄芪后,按照我们的实际情况来科学地服用黄芪,才能真正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下面就请你跟着我的步伐,一起来认识有益却又存在隐患的黄芪吧。

黄芪的另一面

中药黄芪又名北芪,可生用或蜜制用。其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现代中药学认为它具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的作用。李时珍所着的《本草纲目》认为“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通作黄芪……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黄芪在民间有较高知名度,常有人用它来煲汤进补,从中医临床看,黄芪是一味好药,作用强大且独特,一般临床使用数十克后患者的脉象马上就会有反应,精神和体力会有改善,正确合理地使用则收效明显。但必须注意的是,它的副作用同样强大。

黄芪性温而药力向上升(补气升阳),相同剂量时补气的力量又比党参大,临床上药力和药势不易监控,配伍上难以充分协调,使得它在内科使用上有较大的局限性。而春季气候温暖,湿热之气盛,使用黄芪容易导致以热助热,尤其不利于黄芪药力的充分展开。更重要的是,使用黄芪在中医临床上容易补火(性温补气)助邪(疾病或一些致病因素),一旦缺乏准确全面的辨证水平和控制其副作用的技术,那补药入口就可能会变成毒药,危害很大。

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迅速出现“上火”症状,如面红、心烦、睡眠差或失眠、咽痛、血压升高或头晕等,甚至使病情加重或逆转病势。正因为黄芪有上述缺点,所以,被尊为中医医圣的张仲景在其经典着作《伤寒杂病论》中,非常广泛地使用人参(主要指党参)进行补气,而使用黄芪则只有数条,可见医圣深刻体会到黄芪药好难用,不宜滥用。

临床上,一般人经常单独使用黄芪进补或一次性大量进补,那是没病找病或加重疾病的危险行为。使用黄芪进补,一般要由少逐渐增加,边服边观察有无上火的表现或身上原有疾病有无加重或是否出现闷、痛的感觉,一旦有则应停用或配药才能用;如果乏力、多汗或气喘等症状减轻,精神和体力改善而又无上述副作用,可增加用量。更安全的方法则是先用党参,有效而无副作用后再加用或改用黄芪,使用黄芪时采用逐步加量的方法,以身体能耐受而无副作用为度。最安全的方法是配方使用。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平时在用黄芪煲汤进补时必须要谨慎注意用量。当然,在一般情况下建议最好不要这样做。除此之外,在使用类似黄芪之中药力强大的药物(包括植物和动物)经常性进补时应该慎重,特别是病人更要注意这一点。不然的话,可能出现养生变成伤身的后果。

  • 男科医院
  • 妇科医院
  • 皮肤科医院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

相关问答


养生食疗




一周热门


热点排行

  • 饮食
  • 偏方
  • 减肥
  • 美容

热门精选


微信扫一扫